六祖坛经让我获益不浅。 我十分欣赏六祖的智慧与慈悲。其中令我影响深刻,常常深思的三段对话如下:
1. 第一行由品
祖問曰:『汝何方人?欲求何物。』
惠能對曰:『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。遠來禮師,惟求作佛,不求餘物。』
祖言:『汝是嶺南人,又是獦獠,若為堪作佛?』
惠能曰:『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。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』
五祖更欲與語,且見徒眾總在左右,乃令隨眾作務。
惠能曰:『惠能啟和尚:弟子自心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。未審和尚教作何務?』
祖云:『這獦獠根性大利!汝更勿言,著槽廠去!』
惠能退至後院,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,經八月餘。
这一段对话让我了解了以下的道理,也常想起这对话提醒,鼓励我。
· 看事物不能看表面
人常常会以貌取人,有些还歧视不同种族的人。我有时也会犯这个错误。
起初,我读这一段时,觉得五祖也是一样,以为自己智慧高就好看不起人,还说别人是獦獠,那里可以做佛。上课了之后,我了解到五祖的慈悲与智慧:他是想在试试六祖开悟到哪里。
· 众生自性本是佛性
六祖的智慧也令我佩服:只有我们人才会分别。其实,众生皆有佛性,谁都可以成佛。可是,我们能承担这个责任吗?
· 要做大事,就要学习忍耐
当六祖被令随众作务时,他展现了象我们一样的“不服”,还问有何事务可教。我觉得应该是他以为自己已由智慧了,不希望随众作务。五祖在一次展现他的慈悲与智慧:要不是他的最后一句,我想惠能大师不可能留在五祖的身边,因为很多在五祖坐下的人,当时的社会都“看不起”獦獠。如果知道獦獠被五祖欣赏,那他的命就难保了。“天降大任于斯人,必先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苦其心志”,所以那八个月是一个对六祖的考验。
2. 第七機緣品
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,初參祖師,問曰:「即心即佛,願垂指諭!」
師曰:「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滅即佛;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。吾若具說,窮劫不盡,聽吾偈曰『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。定慧等持,意中清淨。悟此法門,由汝習性。用本無生,雙修是正。』」
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讚曰:
即心元是佛,不悟而自屈
我知定慧因,雙修離諸物
法海比丘问的“即心即佛”也是我一只想不通的问题。我也不明白什么叫“无念”。现在,我有一点了解了,尝试解说:
前念不生即心 - 是指净化自己,扫出种种虚幻的障碍,真正接纳自己;是不再生起“联想念”,却清清楚楚地明白当下的念头,那就是我的心
后念不灭即佛 - 是指肯定自己,依自己的根性因缘,好好过好实现的生活。我也不去故意不生后念,不让脑袋什么念头都没有,那我是佛了。这才是“无念”- “无念”不是什么都不去想。
一切的假相都是我们为心所造。心念起使我们成一切相。我们不去著这一切的假相, 那就是佛。
“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滅即佛;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”与“金刚经”的“无相”和“心无所住”是一样的吧!
佛与心是不二的,就像定和慧。佛是心之体,心乃佛之用:无体哪可用,无心体何用。定和慧,佛与心,都要均衡地修持,心就是清净,心净即国土净。
心本无生,无生为佛,一切心处,佛体常存。不生是本来的空相,不灭是妙用无尽,即心即佛者,体用一如之义也。在我们的心处,就是佛法所在,不需在心外求法。因为心外求法,无一法可得。
“即心即佛”让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双修定和慧,不要心外求法,法不在远处,就在“自性”中。
3. 第八頓漸品
有一童子,名神會,襄陽高氏子。年十三,自玉泉來參禮,
師曰:「知識遠來艱辛,還將得本來否?若有本,則合識主,試說看」
會曰:「以無住為本,見即是主。」
師曰:「這沙彌爭合取次語!」
會乃問曰:「和尚坐禪還見不見?」
師以拄杖打三下,云:「吾打汝,痛不痛?」
對曰:「亦痛亦不痛。」
師曰:「吾亦見亦不見。」
神會問:「如何是亦見亦不見?」
師云:「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是以亦見亦不見。汝言亦痛亦不痛,如何?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則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,痛不痛是生滅。汝自性且不見,敢爾弄人。」
神會禮拜悔謝。
師又曰:「汝若心迷不見,問善知識覓路;汝若心悟,即自見性,依法修行。汝自迷不見自心,卻來問吾見與不見。吾見自知,豈代汝迷?汝若自見,亦不代吾迷。何不自知自見,乃問吾見與不見?」
神會再禮百餘拜,求謝過愆,服勤給侍,不離左右。
神会大师与六祖的对话令我印象最深刻,因为我觉得神会大师的口气和胆子真大。我想我现在也不敢与大和尚如此无理,如此胆大包天。也觉得很奇怪,为什么神会大师的「以無住為本,見即是主。」却得不到六祖的赞赏,六祖还说“这沙弥争合取次语”。
我读了几篇,终于有一些明白了:六祖问的第一句,问的是“明心见性”,神会大师当时应是听闻过六祖的说法,所以也知道六祖的基本观点-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,所以说“以无住为本,见性即是识得主人翁。”
其实,神会大师这么说本来是对的。可是,六祖大师应该知道神会大师是用别人的话来回答,还未见性。就像我们常常会见很多人表现自己的禅悟时多是用上先辈的话头,甚至于自己还没搞清楚是什么的时候就搬出来,来断章取义。
神会大师听到六祖说他用别人的话来回答,还不明白自己没见本心,就反问六祖静坐修禅时,还有没有所见、体会、观照在?静坐修禅还见不见本心?若静坐修禅即是入定得空,自然没有这“见”这动作在了。神会大师就是反问六祖这见得本来面目这“见”还在不在?这是一个问题陷阱。
六祖大师真得令我佩服:他也没直接回答,用柱杖打了神会三下,就问:“我打你,你是痛还是不痛?”
「亦痛亦不痛。」神会的回答是很合禅意的了。六祖的回答更是妙。见到的是自己的过失,见不到的是别人的过失。见不见既是二边法。不痛就像石头,痛就像凡夫。痛也是因缘起,因缘灭的,是暂时的。痛不痛是生灭法。
六祖慈悲,更为神会大师说法。心迷得谦虚地向善知识学习。迷时师度,悟时自度。而不是迷时,还去管别人悟了没有。各人吃饭,各人饱;冷暖自知,没有人能为代替他人解迷,代替他人开悟。与其浪费时间去问他人开悟不开悟,不如自己多加努力,去管自己的生死大事,去自知自性。我以前也常浪费时间去想别人开悟到哪里;现在,我不去多管别人的事,而是去开迷现悟,希望自己有一天会顿悟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